许多人都面临这样的问题:
晚上睡觉前,告诉自己:哎呀,今天什么都没干,明天一定要好好努力;
第二天醒来,依旧像前一天一样,闲逛,摸鱼,度过毫无变化的一天;
然后,到了晚上,又后悔了,告诉自己:我怎么这么没用,今天怎么还是什么都没干,明天不能这样了……
严重的,可能还会导致「报复性熬夜」,由于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干,不愿意结束这一天,不愿意上床睡觉,而是强撑着熬夜,让自己在心理上觉得赚了。
但是,这样只会导向一个恶性循环:你越是对自己不满意,越是责备自己、「报复性熬夜」,你的压力就会与日俱增,状态越是不佳,更加难以去做出有用、有价值的事情。
实际上,生命的乐趣在于什么呢?它并不在于某个结果,而是在于我们度过每一天的过程中每时每刻的体验。
如同我在4条非常有用的生活理念中所引用的诗句「你不快乐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」。
如果每一天你都生活在压力和驱赶下,你又如何能快乐呢?
我们并不是因为做成了某件事、获得了某个成就而快乐,而是因为我们切切实实地享受当下的每分每秒而感到快乐。
当你苛责自己的时候,你其实也就相当于拒绝了去享受生命。
不妨把这个信念转变一下,换成:
我每一天所实际做到的事情,就是我能够做到的事情。
在这个基础上,如果能做得更多,那很好;如果不能,也没关系,因为这就是我的常态。
打个比方。
假设你状态好的时候,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是8个小时;而状态不好的时候,可能只有2-3个小时。
在这个情况下,很多人会怎么做呢?会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当成一种「常态」,来要求自己,希望自己每天都能够有效工作8个小时——这显然是不现实的。
合理的常态是什么?是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,在没有压力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,你每天有效工作时间的平均数。
这是一个极其浅显的道理,但许多人难以接受这个事实。
他们总会想着:我不应该这么懈怠,我如果能多做一点就更好了——如果你能够多做一点,那么你压根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。
正是因为你无法逾越你客观所存在的「常态」,才产生了这个问题。
不妨给自己松松绑,不要过度地苛责自己,而是在接受自己「常态」的基础上,去想办法:既然我的常态就是如此,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,可以提高我的常态?
比如:如果我是因为精力不济,那么是否可以通过运动和调整作息来提高?
如果我是因为缺乏兴趣,那么是否可以通过换一个工作、调整赛道来改变?
如果我是因为生活单调,那么是否可以拓展一些可能性,找到业余时间能做的事情?
……
诸如此类。
先把自己的信念调整到一个合理的、适当的水平上,再在这个基础上去考虑有效的行动,而不是沉溺在懊恼和自我批评中,这才是治本的方式。
我必须控制生活的一切方面,否则就会出问题。
很多人常常有这么一种思维:我必须控制生活中的一切,不能允许任何失控的状况发生,也不能允许任何差错和意外发生,否则就会对我的生活造成冲击。
这样的人往往有一个共性,就是特别不敢去尝试新事物。
无论是拓展一项业务,开始一个项目,尝试一种转型……对他们来说,不可预料的意外是最可怕的,必须绝对避免。
但这么一来,他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困境:一方面,长期处于某种生活模式里,很容易变得狭隘、单调、无聊;另一方面,又特别害怕做出改变,不愿意探索未知。
这导致他们往往都有一种「被推着走」的感觉,走一步停一步,对周围的一切充满警惕,害怕遭受任何意外冲击。
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,让他们始终生活在警惕所带来的慢性压力之下。
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,你可能会发现,他们往往会呈现出两个特点:一是「不满意」,对现状不满,但又难以迈出改变的步伐;二是「无力感」,感到被外力推着走、推着动,缺乏自主性和能动性。
一个更好的信念是什么呢?可以是:
我只能控制影响圈里的事情,而对于关注圈里的事情,我要接受我无法控制它们的事实。
但是我可以通过行动,来不断扩大我的影响圈。
我很喜欢史蒂芬·柯维提出的「影响圈」的概念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